2025年4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陈志毅教授应邀来公司作题为“神经影像-转录组精神病学、人类拖延行为和开放科学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在俊秀楼305会议室举办,由胡杨副教授主持,吸引力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
报告伊始,陈教授针对医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争议,即精神健康问题被归类为 “障碍” 而非 “疾病” 的问题,指出主流精神病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源于多系统失调,涉及层级化的精神病理学基础。然而,目前基于症状学的离散研究视角,如基因、行为、环境和神经影像关联等,尚无法明确精神疾病的精神病理学基础。基于此,陈教授提出了 “影像转录组精神病学” 的概念框架。
在抑郁-焦虑共病的研究中,陈教授指出抑郁和焦虑障碍存在巨大的症状异质性和治疗异质性,且焦虑和抑郁共病概率高,而在神经影像层面,两者之间并无共性。因此,不应仅基于症状学进行自下而上的推理,而应从脑和基因着手进行自上而下的病因学推理。陈教授和团队借助AHBA脑图谱库研究神经影像特征与基因表达模式的关联,构建了“症状表型+脑影像特征+基因+分子”的神经生物学分析框架。研究结果发现,焦虑和抑郁的共病主要由遗传和个体因素决定,且与脉管系统和蛋白酶的调节存在关联。在另一项关于ADHD 的研究中,陈教授采用了类似的研究思路,进一步验证了 “影像转录组精神病学” 框架的有效性。
随后,陈教授系统性地介绍了拖延行为在多模态神经机制领域的重要发现。研究聚焦病理性拖延,通过神经影像的标准化建模分析,发现病理性拖延行为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拖延症状表型与默认网络相关脑区的特征高度相关,基于妊娠期婴儿全脑基因图谱的分析进一步显示病理性拖延也与脉管系统存在关联。此外,陈教授还探讨了拖延行为与冲动性的关联,认为拖延是冲动性的副产物,且两者在遗传上存在共享性。
最后,陈教授分享了其近期在开放科学实践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神经影像人工智能并非完全无偏,数据与算法的公开度、采样地区的偏差等问题均可能导致研究中的偏倚风险、透明度不足以及临床转化应用受限,同时样本不平等现象也较为显著。
此次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公司师生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师生们对神经影像转录组精神病学、人类拖延行为和开放科学实践领域的研究兴趣,现场气氛热烈,讨论交流充分,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报告人简介:陈志毅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医学心理系医学心理实验研究中心主任,陆军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分中心副主任,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首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02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科技英才(2023),军队优秀科技人才特殊岗位津贴(III类,2024),主要从事人类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及计算神经影像模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首个拖延决策的整合三重神经网络计算理论模型,系统性评价了神经影像人工智能模型的人群与模型偏倚。近5年,以第一/二(或共一)及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JAMA Network Open,BMC Medicine, Neuroimage, Cerebral Cortex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均为JCR Q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军队青年项目2项(225万)、主持或负责军队后勤重大平台科研建设项目2项(600万)。在欧洲权威学术排名机构ExpertScape的排名中,连续三年入选拖延行为研究领域全球Top1%学者(2022-2024)。
(图、文:邱诗苇;校稿:胡杨)